•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健康教育>健康知识
  • 腿肿不消,肿么回事?可能是糖尿病肾病!

    日期:2021-12-09 来源:​金华市人民医院肾内科
    分享:
         

        说起水肿,很多人并不陌生,早起洗脸一照镜子。不但眼皮肿、眼袋肿、脸颊肿,甚至小腿、手臂、肚子上,也是一按一个坑。导致水肿的原因有很多,对于可以自行消退的水肿,尚且不足以为虑。但是那些长期在固定部位,出现且指按压后有明显的凹陷的水肿,很可能预示着疾病的出现。 
        近日,门诊来了一位48岁的张先生(化名),一进诊室就气喘嘘嘘地说:“医生,我的脚有点肿”。仔细一看,张先生双下肢均有凹陷性浮肿。当医生问起既往病史,张先生回忆道:5年前体检就发现自己血糖升高了,平日里偶尔会服用降糖药物治疗,但耐不住外面应酬多,没有严格控制过饮食,也没怎么监测血糖,直到最近,发现自己双下肢浮肿,而且小便泡沫多,才想到来医院看看。听到这,医生给他测了血压为178/101mmHg(糖尿病人如果血压≥130/80mmHg就被认为是高血压),并让他赶紧去做血、尿化验,结果显示:张先生血糖26.5mmol/L(正常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血糖<7.8mmol/L),尿常规提示尿微量白蛋白1250mg(正常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30mg),尿蛋白3+(尿蛋白“+”越多,或者尿蛋白定量越大,表示病情越严重)。看到检查结果,医生建议张先生立即入院治疗。

                                            

        住院后进一步检查发现,张先生空腹、餐后血糖都偏高,伴有血尿酸、血脂、血肌酐异常,24小时尿蛋白高达3200mg(正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眼底检查结果表明,张先生还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张先生不单单是血糖没控制好,他的肾脏、微血管均已病变,根据肾小球率过滤计算,张先生已是糖尿病肾病3期!
        住院期间,医生使用药物控制张先生的血压、血糖;同时联系营养科营养师对张先生进行饮食宣教,指导他节制饮食、健康饮食;一段时间后,张先生的血糖已慢慢接近正常范围。在控制张先生血压血糖的同时,医生还得延缓他的肾脏病进展,医生嘱咐张先生,在监测血糖的同时,定期到肾内科门诊检查,严控蛋白尿指数。

                                                     

                                                             科普小课堂   
        我国慢性肾脏病总患病率10.8%,预计有1.195亿患者,其中占第一位的原发病是慢性肾小球肾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据调查,在糖尿病患者中肾脏病的发病率为30%-40%,其中大约有1/3患者患有糖尿病肾病。
        有关肾脏病专家预测,将来很快糖尿病肾病将取代慢性肾小球肾炎占第一位引起慢性肾脏病的原因。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和健康。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就是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患者特有的肾脏损害。早期表现为尿中微量白蛋白,起初无明显浮肿,随着肾脏损害越来越严重,中晚期出现大量蛋白尿,表现为浮肿、低蛋白血症,高血压,早期积极干预其发展可以被阻止或延缓肾脏病的进展,早期甚至可以逆转。
    糖尿病肾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肾病不积极治疗控制蛋白尿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直至进入终生血液透析,心血管病危险显著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脑中风等。

                                           

    糖尿病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肾病患者大多都合并高血压、肥胖、高胆固醇、冠心病等并发症,同时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加重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如何降低糖尿病肾病发生风险
        尽早控制血糖达标,强化血糖控制可延缓70%的糖尿病肾病恶化,研究显示糖尿病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速度大约是其他肾脏疾病的14倍。
    糖尿病肾病有哪些早期信号
        信号一:微量白蛋白尿是肾脏开始损伤的标志,所以微量白蛋白尿是早期肾脏病的有效筛查方法,尿常规检查有可能会漏诊。
        信号二:腰酸、乏力、脚肿、小便泡沫多。
    糖尿病肾病如何分期
        I期:高滤过期;II期:间断微量白蛋白尿期;III期: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IV期:大量白蛋白尿期;V期:肾衰竭期。在前四期积极干预治疗可逆转或部分逆转,所以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筛查,早期干预,尽早治疗是关键。
    糖尿病肾病需要综合治疗
         努力控制糖代谢紊乱;控制蛋白尿,控制血压、血糖,改变生活方式,规律运动,肾脏病科、内分泌科定期随访。医生患者共同参与管理慢性肾脏病。
                                                                      —END—